首页 »艺术要闻 »文章报道
探秘 “二月二龙抬头”
2025-03-01

探秘 “二月二龙抬头”

网址: https://www.artgover.com/

 

image.png

3 月 1 日,我们迎来了 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 这一独特的时刻。届时,东方苍龙的龙头角宿将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,宛如巨龙苏醒,昂首向上。这一富有诗意与神秘色彩的天象,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
“龙抬头” 源于古人对东方天空中群星形象的浪漫遐想。我国古代将天球赤道和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,按方位分为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宫,即 “四象”,其中东方为苍龙。东方苍龙包含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七宿,从形态上看,恰似一条巨龙,角宿如龙头,亢宿似脖颈,氐宿如胸膛,房宿若龙腹,心宿如龙身,尾宿和箕宿共同构成龙尾。

在原始农业时期,古人依靠观测星象来确定农耕时间。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 反映的正是春耕前后,角宿从东方地平线缓缓升起的天象。大约在 2000 年前的农历二月初二,人们在日落后不久就能目睹 “龙抬头”。但如今,受岁差等因素影响,这一景象的出现时间已推迟至晚上八九点。而且,农历二月初二对应公历日期的早晚,也会影响人们看到 “龙抬头” 的时间点,如今年农历二月初二对应公历 3 月 1 日,看到 “龙抬头” 的时间在晚上 9 点左右,比去年 3 月 11 日的 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 晚了 40 分钟左右。实际上,“龙抬头” 并非农历二月初二所独有,那时人们入夜后抬头仰望,便能看见七宿连成 “巨龙” 横亘天空。

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演变从历史记载来看,“龙抬头” 的相关习俗在岁月中不断发展演变。宋代著名僧人正觉,他在《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容庵录》中较早提及 “龙抬头”,称 “今朝二月二,暂放龙抬头”,不过此时 “二月二” 的习俗主要是挑菜、踏青等,和 “龙抬头” 尚未紧密关联。到了元代,欧阳玄的《渔家傲》词有 “二月都城春动野,引龙灰向银床画” 一句,较早记录了撒灰引龙习俗,《析津志》也提到 “二月二日,谓之龙抬头”。明代时,沈榜《宛署杂记》记载 “都人呼二月二日为‘龙抬头’,乡民用灰,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,旋绕水缸,呼为‘引龙回’”,刘侗、于奕正编撰的《帝京景物略》也有 “二月二日,曰龙抬头” 的记载。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龙抬头” 的概念逐渐清晰,相关习俗也日益丰富。

民间传说里的情感寄托在民间,关于 “二月二龙抬头” 流传着多个动人传说。一则传说与武则天有关,相传武则天称帝触怒玉帝,玉帝下令三年不许向人间降雨。司掌天河的龙王怜悯百姓,偷偷降雨,被玉帝打下天宫压在山下,碑上写着 “龙王降雨犯天规,当受人间千秋罪。要想重登灵霄阁,除非金豆开花时”。百姓为救龙王,把玉米炒开花,玉帝只好诏龙王回天庭,此后二月二便有了炒玉米花的习俗。

另一则传说中,很久以前皇帝耽误祭天时辰,玉帝令龙王三年内不降雨,人间大旱,龙王小儿子青龙同情百姓,趁玉帝赴宴偷偷降雨,被玉帝压在山下,条件同样是 “金豆开花”。第二年二月初二,人们发现炒玉米花像金豆开花,家家户户炒玉米花,玉帝只好放青龙回天庭。

这些传说虽无法从现存历史典籍中得到确切印证,但在民间口口相传,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对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祈愿。

 


地址:北京瑞成国际大厦三层

邮政编码:100001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2 当代油画家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留言
  • 返回顶部
  • 请您填写以下表格,我们希望得到您对问题的详细描述,并将尽快与您联系。
    点击更换验证码